《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原文介绍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本页面仅包含《容斋随笔》16卷内容。

容斋随笔章节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 上一篇
下一篇 »

容斋随笔翻译赏析

  • 《容斋随笔·唐书世系表·卷六》译文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都是取自各家家谱的材料,错误很多,其中关于沈姓的记载最可笑。里面这样写:“沈姓是来自姬姓的。周文王的儿子聃叔季,字子揖,封地在沈,也就是现在汝南平舆沈亭这个地方。鲁成公八年,被晋国灭掉。子揖的儿子叫逞,字修之,逃亡楚国,就姓了沈。沈逞生儿子沈嘉,字惟良,沈嘉生儿子尹戊,尹戊生儿…>…...

  • 《容斋随笔·将军官称·卷七》译文

    《汉书•百官表》中载:“将军都是周代末年的官,秦代沿用了这个称号。”据查,《国语》里有载:“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又载:“吴王夫差十旌一将军”。《左传》里记有“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檀弓》里有“卫将军”语。《文子》里亦有“鲁国任用慎子为将军。”可见,将军的称号时间很久了。东汉时,彭宠为奴隶缚捆,他…>…...

  • 《容斋随笔·鲁昭公·卷六》译文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一旦失去了王位,这个国家马上就另立新君,没有把王位空在那里等人。唯独鲁昭公是例外,他被擅权的季孙意如驱逐后,先逃亡齐国,又到晋国,流亡了八年才死去。这八年间季孙意如在国内总揽大权,主持祭祀,并且每年都把参加祭祀的人的衣物交给乾侯。鲁昭公死后第二年,灵柩又回到了鲁国,然后他的弟…>…...

  • 《容斋随笔·北道主人·卷七》译文

    秦国和晋国结成联盟,围攻宋国,郑人说秦国为什么不把郑国留下作为东道主。这是因为郑国位于秦国东部,所以这样说。现在人们称主人为东道主,其由来即在于此。《汉书》中载有北道主人,共见三处。其一是《邓晨传》中记载:常山(今河北唐县倒马关)太守邓晨与汉光帝巨鹿(今河北平乡)相会,邓晨(字伟卿),要求跟随光武帝…>…...

  • 《容斋随笔·州县失故名·卷六》译文

    当今的州县,国为各个朝代州县政府所在地的变化,区域划分的改动,所以不少州县或者原来的名字都没有了,或者州县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建昌军在江西,可是建昌县却属于南康军;南康军在江东,可是南康县却属于南安(今江西大余县);南安军在江西,可是南安县却属于泉州;韶州属于始兴郡,可是始兴县却运离始兴郡属于赣州,…>…...

  • 《容斋随笔·洛中盱江八贤·卷七》译文

    司马光在《序赙礼》这篇文章中说民间有善行者五人,吕南公在所撰《不欺述》中,记有三人的事略。这些都是由于他们出身微贱而不为史家所采取。近来,我在编修国史时,曾想将这五人列入孝行传中,结果也未能列入。兹将这五人事略,记之于此。司马光所说的五人,都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一是刘太,是个医生,为父母守丧…>…...

  • 《容斋随笔·严州当为庄·卷六》译文

    严州(州治在今浙江建德县东北梅城镇)本来的名字叫睦州。北宋宣和年间因为方腊起义的原因改为严州。之所以改为严州,虽然也有表示威严的意思,实际上则是因为东汉严光避居之地严陵滩在此地,所以才如此改的。其实,大家并未认真考究,严光(字子陵)姓庄,东汉时汉显宗孝明皇帝的名字叫刘庄,严家为避其讳,把‘庄’字改为…>…...

  • 《容斋随笔·王导小名·卷七》译文

    唐人颜真卿曾抄书了晋人李阐为其远祖颇含所作的《西平靖侯颜含碑》文。碑文中写道:“颜含在东晋初年为光禄大夫,冯怀让他为宰相王导施礼,颜含坚辞不从,说:‘王导地位虽高,权势虽重,却是我们家的亲戚,我仁都叫他的小名阿龙。'颜含本是王导的前辈,所以他才这样称呼王导的小名。”《晋书》中也记载了这-事,而没有提…>…...

  • 《容斋随笔·孟子书百里奚·卷七》译文

    柳宗元在《复杜温夫书》中说:“生在写文章时,使用助字,不应当受到约束,人们常用的所谓乎、欤、耶、哉、夫等、是疑问字,表示疑问的意思。所谓矣、耳、焉等,是判断字,表示判断的意思。而今,生则认为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仔细查考前人对这些字的使用,与我上面所说的是不同的,从此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是有益的…>…...

  • 《容斋随笔·汉书用字·卷七》译文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的话说:“今天,逃跑也是一死,造反也是一死,与其坐着等死,何不为国而死?”又说道;“十个戍边者中,有六七个都逃脱不了死的厄运,况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就得使天下知其大名!”连用了七个‘死”字。《汉书》也沿袭它这种用字法,《汉书•沟洫志》记载贾让的《治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