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书与鲂鱮

作书与鲂鱮出自 汉代诗人 两汉乐府 的《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

  • 拼音:zuò shū yǔ fáng xù
  • 平仄:仄平仄平仄
  • 韵脚:

『作书与鲂鱮』全诗

《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作书与鲂鱮』辞典释义

◎ 【作书】zuò shū

⒈  谓作典册。

《国语·楚语上》:“武丁 於是作书,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

⒉  指撰写献与天子的书或策。

韩愈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⒊  创制文字。

韩非子·五蠹》:“古者 苍頡 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 苍頡 固以知之矣。”

⒋  写信。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枯鱼过河泣》:“作书与魴鱮,相教慎出入。”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唐 李善 注:“太祖遣 徐劭 孙郁 至 吴,将军 石苞 令 孙楚 作书与 孙皓。劭 至 吴,不敢为通。”

⒌  谓写作。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曹公 闻 权 以土地业 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夏侯太初 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⒍  练字;写字。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髮毕肖。”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作书忌俗字,人皆知之,不知亦忌古字。”

◎ 【与】yǔ

与【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不與,外敵不可拒。《註》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 【鲂】fáng

魴【亥集中】【魚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方切,音房。《說文》赤尾魚。或从㫄作。《詩·周南》魴魚赬尾。《傳》魚勞則尾赤。《》魴魚尾本不赤,赤故爲勞也。《陸璣疏》魴魚,廣而薄,肥恬而少力,細鱗,魚之美者。《爾雅·釋魚》魴魾。《註》江東呼魴魚爲鯿。一名魾。梁水魴尤美,故鄕語曰:居就糧,梁水魴。《正字通》魴魚小頭縮項,闊腹穹脊,細鱗,色靑白,腹內肪甚腴。

姓。《姓氏急就篇》漢有魴山。

◎ 【鱮】xù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鱮【卷十一】【魚部】

魚名。从魚與聲。徐呂切

说文解字注

(鱮)鱮魚也。齊風。其魚魴鱮。傳曰。魴鱮、大魚。箋云。鱮似魴而弱鱗。陸疏曰。鱮似魴厚而頭大。其頭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謂之鰱。廣雅曰。鱮、鰱也。从魚。與聲。徐呂切。五部。

作者『两汉乐府』介绍

【乐府】:乐府,原本是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创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所搜集、演唱的歌诗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名称一变而为可以入乐诗体的名称。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标志着「乐府」这一名称含义的演变。汉乐府诗许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歌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具有「刚健清新」的特色,它和《诗经》的「风诗」,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汉代乐府诗的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这是后世五、七言诗的先声。汉代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宋人郭茂倩编集的《乐府诗集》一百卷,是一部乐府歌辞的总集,上起陶唐,下止五代,搜集资料十分丰富。又其各篇的「解题」,对各种曲调、各篇曲辞发展演变的叙述,也极详备。

『作书与鲂鱮』全诗赏析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想象极其浪漫的寓言诗。
“枯鱼”就是干鱼。
诗中写一个遭到灾祸的人以枯鱼自比,警告人们行动小心,以免招来祸患。

开头两句突兀而起,奇峭警拔。
诗中说:一条枯鱼过河时,不禁伤心痛哭,悲叹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
既是枯鱼,何以又会过河?又何以哭泣?何以悔恨?这一切,诗中先不说明。
“何时悔复及”,意思是说:什么时候失悔还来得及啊!这是用反诘语表示否定,以加强悲叹的语气,加重表现沉痛的心情。
先说结果,后叙原因,可以突出结果。
诗中这样处理,不仅可以突出悔恨,还可避免平铺直叙,使内容富有曲折。

三四两句仍然不直接回答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而写枯鱼作书(写信)给鲂、鱮,但枯鱼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却在书的内容中自然透露出来,构想非常巧妙。
鲂即鳊鱼,鱮即鲢鱼,诗中用它们代指鱼类,它们就是枯鱼的伙伴。
书仅“相教慎出入”五字,内容却极丰富。
“相教”即相互告诫。
“慎出入”是说无论外出还是归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首先是尽量少外出;即使不得已外出,也要处处留心。
这里不但表现了枯鱼对伙伴们的关切,还透露出枯鱼之所以泣、悔,就是由于当初麻痹大意,以致被人捕去,此刻被人携过河去,看到过去在里面游嬉过的河水,以后却再也不可能回到那里面去,不禁伤心痛哭,悔恨万分。
它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诫伙伴,希望它们不要再蹈自己的覆辙。
这既是对伙伴的警告,也是枯鱼对自己的悲悼。

从内容看,此诗可能作于东汉末年。
这时军阀混战,连年不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
曹操在《蒿里行》中曾描写过当时社会的惨象:“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枯鱼过河泣》以鱼拟人,正反映了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社会中,随时都可能有灾祸降临到人们头上的残酷现实。

此诗通篇全用比喻,想象新奇,结构精巧。
清人沈德潜评论此诗说:“汉人每有此种奇想”(《古诗源》),确实显示了汉乐府的高度艺术表现力。

参考资料:

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9-110页

『作书与鲂鱮』常见问答

  • 问:作书与鲂鱮出自哪诗词?作者是谁?
    答:作书与鲂鱮出自古诗词《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作者是汉代两汉乐府
  • 问:作书与鲂鱮下一句是什么?
    答:作书与鲂鱮下一句是相教慎出入。
« 上一句
下一句 »

类似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