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不向边庭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出自 唐代诗人 王维 的《少年行》

  • 拼音:shú zhī bù xiàng biān tíng kǔ
  •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韵脚:上声七麌

『孰知不向边庭苦』全诗译文对照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9
2、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23-227
3、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3-84

『孰知不向边庭苦』全诗注释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盛产美酒。
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
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著名的勇士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一身能擘(bò)两雕(diāo)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擘:张,分开。
一作“臂”。
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偏坐金鞍(ān)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
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
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piào)(qí)战渔阳。
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
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苦:一作“死”。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欢宴:指庆功大宴。
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轩:殿前滥槛。
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9
2、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23-227
3、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3-84

『孰知不向边庭苦』辞典释义

◎ 【孰知】shú zhī

⒈  深刻了解;清楚地知道。

荀子·礼论》:“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杜甫垂老别》诗:“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復伤其寒。”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

◎ 【不】bù

不【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向】xiàng

向【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亮切,音蠁。《說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註》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玉篇》窻也。《詩·豳風》塞向墐戸。《傳》北出牖也。《疏》士虞禮註云:嚮、牖一名也。北爲寒之備,不塞南窻,故云北出牖也。《廣韻》嚮與向通用。《集韻》亦作。《正韻》亦作鄕。《禮·明堂位》刮楹達鄕。◎按明堂位註,鄕謂夾戸窻也。每室八窻,爲四達,則凡牖皆名鄕,不獨北出牖矣。

《廣韻》對也。《戰國策》西向事秦。《莊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嘆。

或作嚮。《易·說卦》嚮明而治。亦作鄕。《禮·明堂位》南鄕而立。

《集韻》趣也。

《韻會》救也。

昔也。《莊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亦通作鄕。《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亮切,音餉。《廣韻》姓也。《左傳·成五年》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釋文》向,舒亮反。

玉篇》地名。《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註》向在東都畿內,今孟州河陽縣。《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向。《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註》在川長社縣東北。《後漢·郡國志》川郡有向鄕。

《集韻》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註》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爲縣。《前漢·地理志》沛郡向縣。《註》向,故國,姜姓,炎帝後。

《集韻》《正韻》許兩切,音嚮。《集韻》人字。《左傳·襄十一年》晉侯使叔肸告于諸侯。《註》叔肸,叔向也。《釋文》向,許文反。《前漢·法志》作叔嚮,顏師古:音許兩反。

《正韻》古文嚮字。註詳十六畫。

◎ 【边庭】biān tíng

⒈  亦作“边廷”。亦作“邉庭”。

⒉  犹边地。 《后汉书·铫期王霸传赞》:“祭遵 好礼,临戎雅歌。

肜 抗 辽左,边廷怀和。”
卢思道从军行》:“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欧阳修 《时论·塞垣》:“今之议者,方南北修好,恐边庭生事。”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出:“今朝已入 瀛洲 选,怕向边廷见斗刀。”
冯梦龙 《女丈夫·越府献策》:“只为著 土木 疲命,况邉庭黷武连年,繁刑重歛,谁不怨,山林啸聚争为变。”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身沦厮养,迹远边庭,老母见背,不能奔丧。”

⒊  边地的官署。

敦煌曲子词·失调名》:“良人去住边庭,三载长征。”
洪迈 《夷坚支志甲·戴之邵梦》:“帅收隶行伍,且多与之金,俾侦边廷息耗。”
曹学佺 《泰昌皇帝挽歌》:“罢税不停徵,边庭岁用增。”
钱基博 《吴禄贞传》:“既而 延吉 兵譁餉而噪, 日 人出兵以临 图们江,边庭震惊。”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四》:“让他随时把情况交到上面来,但自己却不能离开边廷一步,而要专管边防事务。”

◎ 【苦】kǔ

苦【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音䇢。《說文》大苦,苓也。《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盭。

《類篇》急也。

《博雅》悵也。

《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註》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註》苦,麤也。

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作者『王维』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瘖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王维不仅工诗善画,且精通音律,擅长书法。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会、相互渗透,具有独特的造诣,被苏轼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附: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瘖,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有《王右丞集》。

『孰知不向边庭苦』全诗赏析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李白《少年行》)饮酒在当时因能激发意气而被视作胜事。
“斗十千”语出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将进酒》诗云:“昔时陈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诗意近李诗,不仅极言酒之珍美,而且还借前人的用语写出慷慨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
盖游侠之饮原非独酌遣闷,其倜傥意气正在大会宾客之际才得以充分的表现。
第二句言“咸阳游侠”,乃以京都侠少为其代表。
游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闾里市井之中,故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径直称之为“闾里之侠”,咸阳为秦的国都,则京邑为游侠的渊薮也不言自明,这里不过是举其佼佼者以概全体。
诗的前两句以“新丰美酒”烘染在前,“咸阳游侠”出场在后,而“多少年”则为全篇之纲。
诗的后二句更进一层,写出侠少重友情厚交谊的作风。
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间便能成为意气相倾的知己,所谓“论交从优孟,买醉入新丰”(李白《结客少年场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正表现了他们同声相应的热情。
因此,在他们开怀畅饮的豪爽风度中,还渗透着为朋友倾情倒意,肝胆相照的人情美。
酒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率真坦荡的人生态度。
诗为人物写照,最后却宕开去以景语收束。
诗人撇开楼里的场面,转而从楼外的景象落笔,其实写外景还是为内景服务的。
末句中的“高楼”不仅和首句呼应,暗示了人物的豪纵气派,而且以其卓然挺立的雄姿一扫鄙陋猥琐之态;“系马垂柳”则以骏马和杨柳的意象,衬托出少年游侠富有青春气息的俊爽风致。
有此一笔,使情景历历如绘,遂在表现人物豪宕气概的同时,又显得蕴藉有致。
全诗用笔的跳荡灵动,也是和少年奔放不羁的性格神采相吻合的。

第二首,写游侠的出征边塞。
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以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都是借汉事喻唐,这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惯例。
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
由于羽林郎宿仗卫内、亲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闲之辈可以入选。
《后汉书·地理志》云:“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
”由此即可见一斑。
骠骑指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曾多次统率大军反击匈奴侵扰,战功显赫。
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
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雄是一脉相承的。
所不同的是,曹诗通篇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加以客观的描述和赞颂,这里却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使文势陡起波澜,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
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第三首,写少年的勇武杀敌。
诗人将主人公置于孤危险恶的战争情势之中。
“虏骑千重”指敌人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众敌酋倾巢出动,来势汹汹,企图以优势兵力取胜。
而少年以“一身”对“千重”之敌,竟能左右驰突于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且能擒贼先擒王,将凶蛮剽悍的敌酋“纷纷射杀”,其过人的胆略和武艺已分明可见。
这里把少年写成孤胆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军、战功卓著。
诗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
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
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这样,这首诗就和上一首彼此呼应,并为下一首写功高不赏张本。
诗中所出现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着色之笔略加点染,本来是爱其人而及其物,这里的物又为人增色,人与物原不妨是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
盛唐诗人每喜表现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称“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
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壮游》)王维则称赞他的一位族弟说:“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
”(《送从弟蕃游淮南》)等等。
这些都可看作是诗中理想形象的现实依据。

第四首,写游侠的功成无赏。
上一首诗既已写到少年游侠的勇却群敌,那么这一首写朝廷论功行赏,他也理应是受奖的主角了。
诗的前三句,极写庆功仪式的隆重和气氛的热烈:君臣欢宴、云台论功、天子临轩、封侯赐爵,正当期待中的主角出场时,领赏者却突然变成了“将军”。
这里的“将军”和第二首“初随骠骑战渔阳”里的“骠骑”当是一人,指军中的主帅。
“将军讽出明光宫”,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意谓受皇帝宠信的权贵坐享其成而血战的勇士反遭冷落。
诗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复渲染,到头来却翻作他人;而活跃在前三首诗里的主角被悄无声息地推到了局外。
这种欲抑故扬的艺术处理,使诗中的不平之鸣得以强有力的表现,这里再加申说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笔调讴歌了豪荡使气、舍身报国、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侠精神,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他笔下的少年游侠形象,和盛唐其他诗人创造的形象一样,实际上是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这四首绝句独自成篇,各有侧重,但又蝉联而下,互相补充和照应。
用笔或实或虚,或显或隐,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谱写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进行曲。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3-84
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0-192

『孰知不向边庭苦』常见问答

  • 问:孰知不向边庭苦出自哪诗词?作者是谁?
    答:孰知不向边庭苦出自古诗词《少年行》,作者是唐代王维
  • 问:孰知不向边庭苦下一句是什么?
    答:孰知不向边庭苦下一句是纵死犹闻侠骨香。
« 上一句
下一句 »

类似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