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咏史译文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参考资料:

1、陶冶.千家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01月第1版:第20页2、刘薇等.新世纪少年儿童知识文库 千家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58页

咏史赏析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咏史拼音版参考

(shàng)
(yǒu)
()
(páo)
(zèng)
(yīng)
(lián)
(fàn)
(shū)
(hán)
()
(zhī)
(tiān)
(xià)
(shì)
(yóu)
(zuò)
()
()
(kàn)

咏史作者

高适高适 高适(702?─765),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就弃职

咏史其他参考

译文及注释

译文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⑴“尚有”两句:绨袍,粗丝绵之袍。范叔,指战国时魏国人范雎。这两句讲述了一个典故:魏国派须贾、范雎出使齐国,齐王重范雎之才,赐给他银子,而没有给须贾。须贾诬范雎暗通齐国,范雎被迫害而逃往秦国,改名张禄,拜为丞相,使秦国称霸天下。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着破衣拜见须贾。须贾看他可怜,送给他绨袍。当须贾知范雎是秦国丞相时,大惊失色。而范雎念他赠绨袍一事,免其一死。⑵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⑶布衣:老百姓。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咏史(荆轲饮燕市)

    【咏史】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1]。虽无壮士节[2],与世亦殊伦[3]。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4]?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5]。
    374阅读
  • 咏史(弱冠弄柔翰)

    【咏史】弱冠弄柔翰[1],卓荦观群书[2]。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3]。边城苦鸣镝[4],羽檄飞京都[5]。虽非甲胃士[6],畴昔览穰苴[7]。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8]。铅刀贵一割[9],梦想骋良图[10];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11]。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12]。
    369阅读
  • 咏史(吾希段干木)

    【咏史】吾希段干木[1],偃息藩魏君[2]。吾慕鲁仲连[3],谈笑却秦军[4]。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5]。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6]。临组不肯蝶[7],对珪宁肯分[8]?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9]。
    325阅读
  • 咏史(习习笼中鸟)

    【咏史】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1]。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2]。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3]。计策弃不收[4],块若枯池鱼[5]。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6]。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7]。苏秦北游说[8],李斯西上书[9]。俛仰生荣华,咄嗟后雕枯[10]。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11]。巢林栖一枝[12],可为达士模[13]。
    213阅读
  • 咏史·郁郁涧底松

    【咏史】郁郁涧底松[1],离离山上苗[2],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世胄蹑高位[5],英俊沉下僚[6]。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7]。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8]。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9]。
    219阅读
  • 咏史(主父宦不达)

    【咏史】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1]。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2]。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3]。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4]。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5]。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6]。英雄有屯邅,由来自古昔[7]。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8]。
    302阅读
  • 咏史(五都矜财雄)

    【咏史】五都矜财雄[1],三川养声利[2]。百金不市死[3],明经有高位[4]。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5]。仕子彩华缨[6],游客竦轻辔[7]。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8]。宾御纷飒沓[9],鞍马光照地。寒暑在一时[10],繁华及春媚。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11]。
    180阅读
  • 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36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