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
独行踽踽。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
独行睘睘。
岂无他人?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杕杜译文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8-229页

杕杜注释

有杕(dì)之杜,其叶湑()湑。
独行踽(jǔ)踽。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cì)焉?
有杕:即“杕杕”,孤立生长貌。
杜:木名。
赤棠。
湑:形容树叶茂盛。
踽踽(: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
比:亲近。
佽(次):资助,帮助。

有杕之杜,其叶菁(jīng)菁。
独行睘(qióng )睘。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菁菁:树叶茂盛状。
睘睘: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
姓,生。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8-229页

杕杜赏析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参考资料:

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9-230页

杕杜拼音版参考

(yǒu)
()
(zhī)
()
()
()
()
()
()
(háng)
()
()
()
()
()
(rén)
()
()
()
(tóng)
()
(jiē)
(háng)
(zhī)
(rén)
()
()
()
(yān)
(rén)
()
(xiōng)
()
()
()
()
(yān)
(yǒu)
()
(zhī)
()
()
()
(jīng)
(jīng)
()
(háng)
(qióng)
(qióng)
()
()
()
(rén)
()
()
()
(tóng)
(xìng)
(jiē)
(háng)
(zhī)
(rén)
()
()
()
(yān)
(rén)
()
(xiōng)
()
()
()
()
(yān)

杕杜作者

佚名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

杕杜其他参考

译文及注释

译文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注释①有杕(dì 地):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②湑(xǔ 许):形容树叶茂盛。③踽踽(jǔ 举):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④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⑤比:亲近。⑥佽(cì 次):资助,帮助。⑦菁菁:树叶茂盛状。⑧睘睘(qióng 穷):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⑨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1]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2]
    232阅读
  •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牓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246阅读
  •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32阅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4]海内存知己,[5]天涯若比邻。[6]无为在歧路,[7]儿女共沾巾。[8]
    377阅读
  • 送杜起莘殿院出守遂宁(羽檄联翩昼夜驰)

    【送杜起莘殿院出守遂宁】羽檄联翩昼夜驰,臣忧顾不在边陲。军容地密宁当议,陛下恩深不忍欺。白简万言几恸哭,青编一传可前知。平生所学今无负,未叹还乡两鬓丝。
    166阅读
  • 沁园春·为问杜鹃

    【沁园春】问杜鹃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何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180阅读
  • 小雅·杕杜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斯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171阅读
  • 人日寄杜二拾遗

    【题解】人日,《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杜二,杜甫。《新唐书·杜甫传》:“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旧唐书·职官志·门下省》:“左补阙二员、左拾遗二员……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与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高适与杜甫为友人。天宝三载(744),二人与李白曾同游梁宋及…
    11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