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
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
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原毁注释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责:要求。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彼:指舜。
予:同“余”,我。
去:离开,抛弃。
就:走向,择取。
是人:指上古之君子。
良人:善良的人。
艺人:有才艺的人。
详:周备,全面。
廉:狭窄,范围小。
少:稍微。
已:太。
用:作用,指才能。
闻:名声,声望。
众人:一般人。
望:期待,要求。
虽然:虽然这样。
尝:曾经。
语:告诉。
应:响应,附和。
与:党与,朋友。
畏:畏惧。
指害怕他的人。
修:善,美好。
光:光大,昭著。
有作于上:在上位有所作为。
存:记住。
几:庶几,差不多。
理:治理。
重以周:严格而且全面。
重:严格。
以:连词。
轻以约:宽容而简少。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原毁赏析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原毁》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并且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划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第一段
  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第二段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第三段
  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对比手法
  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此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原毁拼音版参考

()
(zhī)
(jun1)
()
()
()
()
()
(zhòng)
()
(zhōu)
()
(dài)
(rén)
()
(qīng)
()
(yuē)
(zhòng)
()
(zhōu)
()
()
(dài)
()
(qīng)
()
(yuē)
()
(rén)
()
(wéi)
(shàn)
(wén)
()
(zhī)
(rén)
(yǒu)
(shùn)
(zhě)
()
(wéi)
(rén)
()
(rén)
()
(rén)
()
(qiú)
()
(suǒ)
()
(wéi)
(shùn)
(zhě)
()
()
()
(yuē)
()
()
(rén)
()
()
()
(rén)
()
()
(néng)
(shì)
(ér)
()
(nǎi)
()
(néng)
(shì)
()
(zǎo)
()
()
()
()
()
()
()
(shùn)
(zhě)
(jiù)
()
()
(shùn)
(zhě)
(wén)
()
(zhī)
(rén)
(yǒu)
(zhōu)
(gōng)
(zhě)
()
(wéi)
(rén)
()
(duō)
(cái)
()
()
(rén)
()
(qiú)
()
(suǒ)
()
(wéi)
(zhōu)
(gōng)
(zhě)
()
()
()
(yuē)
()
()
(rén)
()
()
()
(rén)
()
()
(néng)
(shì)
(ér)
()
(nǎi)
()
(néng)
(shì)
()
(zǎo)
()
()
()
()
()
()
()
(zhōu)
(gōng)
(zhě)
(jiù)
()
()
(zhōu)
(gōng)
(zhě)
(shùn)
()
(shèng)
(rén)
()
(hòu)
(shì)
()
()
(yān)
()
(zhōu)
(gōng)
()
(shèng)
(rén)
()
(hòu)
(shì)
()
()
(yān)
(shì)
(rén)
()
(nǎi)
(yuē)
()
()
()
(shùn)
()
()
(zhōu)
(gōng)
()
(zhī)
(bìng)
()
()
(shì)
()
()
()
()
(shēn)
(zhě)
(zhòng)
()
(zhōu)
()
()
()
(rén)
()
(yuē)
()
()
(rén)
()
(néng)
(yǒu)
(shì)
(shì)
()
(wéi)
(liáng)
(rén)
()
()
(néng)
(shàn)
(shì)
(shì)
()
(wéi)
()
(rén)
()
()
()
()
()
()
()
()
(èr)
()
()
()
(xīn)
()
(jiū)
()
(jiù)
(kǒng)
(kǒng)
(rán)
(wéi)
()
()
(rén)
(zhī)
()
()
(wéi)
(shàn)
(zhī)
()
()
(shàn)
()
(xiū)
()
()
()
()
(néng)
()
()
()
(rén)
()
(nǎi)
(yuē)
()
(néng)
(yǒu)
(shì)
(shì)
()
()
()
()
(yuē)
()
(néng)
(shàn)
(shì)
(shì)
()
()
()
()
()
()
(dài)
()
(rén)
(zhě)
(qīng)
()
(yuē)
()
(jīn)
(zhī)
(jun1)
()
()
()
(rán)
()
()
(rén)
()
(xiáng)
()
(dài)
()
()
(lián)
(xiáng)
()
(rén)
(nán)
()
(wéi)
(shàn)
()
(lián)
()
()
()
()
(shǎo)
()
(wèi)
(yǒu)
(shàn)
(yuē)
()
()
(shàn)
(shì)
(shì)
()
()
()
()
()
(wèi)
(yǒu)
(néng)
(yuē)
()
()
(néng)
(shì)
(shì)
()
()
()
()
(wài)
()
()
()
(rén)
(nèi)
()
()
()
(xīn)
(wèi)
(shǎo)
(yǒu)
()
(ér)
(zhǐ)
()
()
()
(dài)
()
(shēn)
(zhě)
()
(lián)
()
()
()
(rén)
()
(yuē)
()
()
(suī)
(néng)
(shì)
()
(rén)
()
()
(chēng)
()
()
()
(suī)
(shàn)
(shì)
()
(yòng)
()
()
(chēng)
()
()
()
()
()
()
()
()
(shí)
()
(jiū)
()
(jiù)
()
()
()
(xīn)
(kǒng)
(kǒng)
(rán)
(wéi)
()
()
(rén)
(zhī)
(yǒu)
(wén)
()
(shì)
()
()
()
()
(rén)
(zhě)
()
(xiáng)
()
()
(shì)
(zhī)
(wèi)
()
()
(zhòng)
(rén)
(dài)
()
(shēn)
(ér)
()
(shèng)
(rén)
(wàng)
()
(rén)
()
(wèi)
(jiàn)
()
(zūn)
()
()
(suī)
(rán)
(wéi)
(shì)
(zhě)
(yǒu)
(běn)
(yǒu)
(yuán)
(dài)
()
()
(zhī)
(wèi)
()
(dài)
(zhě)
()
(néng)
(xiū)
(ér)
()
(zhě)
(wèi)
(rén)
(xiū)
()
(cháng)
(shì)
(zhī)
()
(cháng)
(shì)
()
()
(zhòng)
(yuē)
()
(mǒu)
(liáng)
(shì)
(mǒu)
(liáng)
(shì)
()
()
(yīng)
(zhě)
()
()
(rén)
(zhī)
()
()
()
()
(rán)
()
()
(suǒ)
(shū)
(yuǎn)
()
()
(tóng)
()
()
(zhě)
()
()
()
(rán)
()
()
(wèi)
()
()
(ruò)
(shì)
(qiáng)
(zhě)
()
()
()
(yán)
(nuò)
(zhě)
()
()
()
()
()
(yòu)
(cháng)
()
()
(zhòng)
(yuē)
()
(mǒu)
(fēi)
(liáng)
(shì)
(mǒu)
(fēi)
(liáng)
(shì)
()
()
()
(yīng)
(zhě)
()
()
(rén)
(zhī)
()
()
()
(rán)
()
()
(suǒ)
(shū)
(yuǎn)
()
()
(tóng)
()
()
(zhě)
()
()
(rán)
()
()
(wèi)
()
()
(ruò)
(shì)
(qiáng)
(zhě)
()
(shuō)
()
(yán)
(nuò)
(zhě)
()
(shuō)
()
()
()
(shì)
()
(shì)
(xiū)
(ér)
(bàng)
(xìng)
()
(gāo)
(ér)
(huǐ)
(lái)
()
()
(shì)
(zhī)
(chù)
()
(shì)
(ér)
(wàng)
(míng)
()
(zhī)
(guāng)
(dào)
()
(zhī)
(háng)
(nán)
()
(jiāng)
(yǒu)
(zuò)
()
(shàng)
(zhě)
()
()
(shuō)
(ér)
(cún)
(zhī)
()
(guó)
(jiā)
()
()
(ér)
()
()

原毁作者

韩愈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原毁其他参考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