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新破蔡州回。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译文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参考资料:
1、沈兰等古汉语常用词典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8.238.542.633.728.75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4-465
3、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4-806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注释

(jīng)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tóng)关四扇开。

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
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
四扇开:指潼关的四扇关门大开。
关门东西各两扇。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cài)州回。

刺史:指华州刺史张贾。
莫辞迎候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
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
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参考资料:
1、沈兰等古汉语常用词典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8.238.542.633.728.75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4-465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赏析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这首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媲美,是并不过分的。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在第二句里,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着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加倍言之,气象、境界全出。所以,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劲笔,抒豪情。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的了。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拼音版参考

(jīng)
(shān)
()
()
(huá)
(shān)
(lái)
()
(chū)
(tóng)
(guān)
()
(shàn)
(kāi)
()
(shǐ)
()
()
(yíng)
(hòu)
(yuǎn)
(xiàng)
(gōng)
(xīn)
()
(cài)
(zhōu)
(huí)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作者

韩愈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其他参考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
    802阅读
  •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289阅读
  •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160阅读
  • 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

    今日相逢落叶前,洞庭秋水远连天。共说京华旧游处,回看北斗欲潸然。
    163阅读
  • 送梓州李使君

    【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1]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2]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3]
    269阅读
  •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1]反算了卿卿性命![2]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3]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4]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5]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6]叹人世,终难定![7]
    280阅读
  • 红楼梦十二曲—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

    【红楼梦十二曲--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1]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2]老来富贵也真侥幸。[3]看破的,遁入空门;[4]痴迷的,枉送了性命。[5]--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6]
    289阅读
  •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霁月难逢)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268阅读